萬花筒
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[2020/06/16]
禪宗的修行是以傳心法為要,有「漸悟」、「頓悟」之說,而以惠能大師所主張「即心即佛」得自性解脫,因此有人為「頓悟」而求「頓悟」之法,真是令人啼笑皆非。
「不立文字」,因為文字需要經人解說,但意思會弄擰了,乾脆面對面說個清楚明白。而「教外別傳」常常被人誤解,其實這是跟著「不立文字」而來,這意思是說:我們人這一念心是人人本具有的,它超越思惟、言語、分別;故無法可傳,無法可得。每一個人都是個體,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,同樣的法,說給不同的人聽,就用那個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說,所以啊!教法不能向別人傳,就是「教外別傳」。不少人解釋為,「只傳自己不傳別人」,這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遠呢!
因材施教,這是佛陀的教法,所以才會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。說白一點,各人修的功德各人得。用在自己身上的法不一定適合別人,所以要度化別人,一定要活用佛法,而不是一成不變。
而有人質疑「念佛法門」,為何這麼興盛?因為人有惰性,想要快速成佛,所以才有這道方便法門。不過當時佛陀以「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」傳法,是希望弟子貼近佛陀的心,而每一個弟子都已經是悟道成佛了,那還需要文字嗎?這是佛陀的理想,不過人的記憶有限,留下文字也有它的重要性,當後人在考據時,就有一番依循,不會有誤解或是以訛傳訛的現象發生。
「不立文字」,因為文字需要經人解說,但意思會弄擰了,乾脆面對面說個清楚明白。而「教外別傳」常常被人誤解,其實這是跟著「不立文字」而來,這意思是說:我們人這一念心是人人本具有的,它超越思惟、言語、分別;故無法可傳,無法可得。每一個人都是個體,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,同樣的法,說給不同的人聽,就用那個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說,所以啊!教法不能向別人傳,就是「教外別傳」。不少人解釋為,「只傳自己不傳別人」,這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遠呢!
因材施教,這是佛陀的教法,所以才會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。說白一點,各人修的功德各人得。用在自己身上的法不一定適合別人,所以要度化別人,一定要活用佛法,而不是一成不變。
而有人質疑「念佛法門」,為何這麼興盛?因為人有惰性,想要快速成佛,所以才有這道方便法門。不過當時佛陀以「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」傳法,是希望弟子貼近佛陀的心,而每一個弟子都已經是悟道成佛了,那還需要文字嗎?這是佛陀的理想,不過人的記憶有限,留下文字也有它的重要性,當後人在考據時,就有一番依循,不會有誤解或是以訛傳訛的現象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