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花筒

公案告訴我們甚麼
[2020/06/16]

    有不少初學佛者質疑,對於經典裡描述的公案不以為然,甚至嗤之以鼻。其實,當我們在看待公案時,要以寓言故事的角度來看。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,亦真亦假,甚至談玄說妙,無非都是吸引普羅大眾來聽,從中去學習所蘊含的道理。好比二十四孝,放在現今來討論,也有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,但是深究其義,孝的精神典範才是我們要效法的。

    佛教經典公案中不乏有提到神通,甚至有人覺得荒謬。我們可以得想而知,佛陀他老人家當初沒有留下任何文字,是經由後人集結成書的。再經由這麼多年、這麼多人的手中翻譯,註解而得來。這過程中都是以口述為主,如果要一一考究,有些難處。其中故事的描述,為了增加攝眾效果,自然就會有神通在其中,如同過去在廟口的說書人一般,三國演義的精彩,不是靠文字,而是說書人的口語技巧,說比唱得還好聽,可見說書人不是只有兩把刷子。

    回過頭來看經典,如果講得枯燥無味,有誰會聽?照本宣科,沒人會理。因此,用這種心態來檢視佛經公案,會發現當時祖師大德用心的程度。經過翻譯、注疏,還有近代的白話文翻譯,雖是論述繁多,但萬法不離本源,都是出自佛陀思想,只要抓住佛陀的思想主軸,跟著佛陀的腳步,就能修得真理,那至於公案的部分,自然就能理會其中的蘊義,以恭敬的平常心對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