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花筒

有為、無為 
[2020/06/16]

        「有為」,有所為,是為目的而為;「無為」,無所為,是不求目的而為。《金剛經》云: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「有為法」是泡影,那「無為法」呢?應該也是泡影,我們付出無所求了,當然是泡影了。

        為什麼《金剛經》強調一切有為法,是如泡影一般?因為眾生多半都是有所求,雖然付出無所求,功德法財,也是一般凡夫也想要有的。初入佛門信佛,會強調功德法財,這是利益說,沒有利益,就沒有人要來求法了,其他宗教也是如此。所以凡事從「有為法」說起,一般所謂的「有為」,指的是有所作為,要為眾生、社會、國家等等付出。「無為」,是無所作為,是放任,是消極的做法。這與佛法所說的是有所不同。佛法的要義是:要有積極作為,但不求回報。行動上是「有為」;思想上是「無為」,才是佛法要傳述的理念。

        「無為」,也是一種平等觀,面對一切都沒有差別。既然不求回報,所以對每一個人的付出都是平等,而付出的愛也都是一樣,三無差別。從「有為」來到「無為」,這中間要修持的法門相當多,首先要守五戒,要去五毒,要五蘊皆空,要六度萬行,要斷除一切無明煩惱,才能到「無為」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 「無為」,有人是一時,一個善念起,過了當下就消失了。利益小「無為」;利益大變「有為」,「無為」要恆持,不分任何事都要守這顆「無為心」,不能以利益大小來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