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花筒
中醫--減敏治療[2020/05/19]
其實,過敏並非現代人的專利,早在中國古代就已有相關記載,例如:《禮記·月令》:「季秋行夏令,則其國大水,冬藏殃敗,民多鼽嚏」,以及《雜病源流犀燭·鼻病源流》:「鼻鼽者,鼻流清涕不止,由肺經受寒而成也」。過敏性鼻炎在中醫稱為「鼻鼽」,主要症狀為:鼻塞、打噴嚏、鼻流清涕、眼鼻咽喉癢等,是身體對塵蟎、溫度、灰塵、黴菌等過敏原敏感度增高,產生鼻黏膜病變的一種過敏性疾病。據過去資料顯示,在台灣約每3~4人之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過敏性鼻炎;以兒童、青少年居多,但實際上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,且經常合併有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。
中醫將過敏分三大類:肺氣虛、肺脾氣虛和腎氣虛。肺脾腎這三個臟器基本上被視為與人體的水分調節有關。以小孩子來說,大概以肺氣虛或肺脾氣虛為主,如常會食慾不佳,則屬於肺脾氣虛;如果沒有腸胃問題,就屬於肺氣虛。而有些人是成人後才過敏,基本上屬於腎氣虛。中醫認為除了免疫以外,生長過程與腎有關,隨著年紀愈大,腎氣自然會逐漸消耗掉。
中醫治療過敏,不論大人、小孩,起初的治療是一樣,但最後會給補氣藥,其中開給小孩的是著重在補脾肺,對大人則是補腎。但有些人併發鼻竇炎,於急性期,建議先用西藥適度緩解;等過了急性期,則可以考慮用中藥來進行調理。
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往往出現於清晨起床後或夜間就寢前,甚至在接觸過敏原時會加重。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大都屬於虛寒體質,平時應忌食寒涼、生冷的食物,應以平性食材為主。尤其是西瓜、鳳梨、奇異果、橘子、水梨、蝦、蟹、白蘿蔔、香菇、大白菜,竹筍、茶葉等,應盡量避免或少量食用,以免引發過敏症狀反覆發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