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花筒

包拯棄官為奉雙親  
[2020/06/10]

小蓮:
師父,我不懂耶!古代的人都認為在朝為官、功成名就,是在彰顯父母,這就是孝順的行為。可是他們都離鄉背井,沒有在家侍奉父母,這樣的孝順行為好奇怪呢!

老和尚:
有句話說:「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」很多人只看到前面兩句「父母在,不遠遊。」卻忘了整句話的意思,即使在他鄉遠方,常常以書信問候父母,這也是孝順的行為。

小蓮:
古代人念書都是要求功名,難道就只有這個方法嗎?

老和尚:
在當時的文化風氣都醞釀一股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」那妳認為呢?當時的文人要如何選擇未來?

小蓮:
我懂了!當時的讀書人覺得在朝為官就是文人報國的方式,也是彰顯父母的孝順行為,所以才會努力讀書,求取功名。

老和尚:
是啊!不過呢…也有例外唷!

小蓮:
是誰啊?

老和尚:
就是大家熟悉的包青天—包拯啊!

小蓮:
他有甚麼孝順的事蹟嗎?

老和尚:
他捨官位,只為奉侍雙親。

小蓮:
好孝順的行為耶!

老和尚:
在宋朝仁宗天聖年間,在當時只要是中了進士的舉人,就可以有官職了。但是包拯非常孝順父母,不願離開父母,多次放棄參加科舉的機會,父母也擔心他的前途,答應父母娶妻代為盡孝,才離鄉參加科考,沒想到高中一甲,要去和州當官,父母不捨家鄉不願同往,包拯只好放棄。

小蓮:
好為難啊!他的父母應該跟他一起去啊!這樣不就是兩全其美嗎?

老和尚:
是啊!但是父母也有顧慮啦!一來,不想造成兒子牽絆;二來,老人家對家鄉有一份依戀,所以才不願意一起同往。

小蓮:
老人家這樣想就錯了!如果父母與孩子同住,可以就近照顧父母,就不用擔心他們安危,無後顧之憂,有甚麼不好呢!

老和尚:
這是年輕人的想法,老人家總是覺得不要給孩子添麻煩。

小蓮:
住那麼遠,又看不到,這才是添麻煩呢!那…後來呢?

老和尚:
後來父母雙雙過世後,又守孝三年,才願意重返朝廷,為國家效力。

小蓮:
這…真的是無後顧之憂了!

老和尚:
有道是:忠孝不能兩全啊!不過呢…這都是有權宜之計,為人父母果真為子女著想,就要順著子女孝親的安排。其實,遠在他鄉的子女,都會掛念家鄉的雙親,尤其是父母漸漸年邁。當然子女能回鄉是好事,如果不能回鄉,做父母的也順應孩子心意,也讓孩子盡點孝心,不必日後空留遺憾啊!

小蓮:
師父…這應該算是為人父母的固執吧!

老和尚:
這是父母的擇善固執。父母親的出發點都是為子女著想,能自理生活的人,絕大部分都不願意與子女同住。但回到孝的本質,子女能回鄉,才是給父母最大的安慰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時代不同了,子女有自己一番事業,要子女捨棄是相當困難,為人父母也是能夠體諒。像包拯這樣棄官的典範,也是讓人省思。事實上,現在不少年輕人回鄉務農,也是感念父母辛勞,願意分擔,甚至承接下來,這也是難能可貴啊!

小蓮:
總算最後還是圓滿了,至少包拯他沒有遺憾了。

老和尚:
小蓮說的對極了!哈哈哈…
 
若設身為人著想,捐棄執著,忠孝也是得以兩全。